出伏迎来“凶险”的35天!记住这5点,预防多种疾病 健康少风险
发布时间:2023-08-25  本文来源: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

俗话说:“三伏出,暑气消”。出伏,意味着全年最热的一段时间过去。但是,炎热渐消,整体气温也将下降,由于温度波动频繁,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也很大。从今年出伏(8月20日)到秋分(9月23日)的35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大且频繁的时期,请务必格外警惕!

 1.jpg

出伏后,谨防以下疾病!

 

出伏是由夏入秋、由热渐冷的关键时期。此时人体免疫力本就相对薄弱,加之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,人体在经过一整个夏天的消耗后,极易受到疾病侵袭。

  

1、心脑血管疾病

秋季昼夜温差增大,人体血管在低温下收缩,血流减慢,容易导致心脑供血不足或血压不稳,诱发头痛、头晕、卒中、胸痛等心脑血管疾病。如果患者本身存在高危因素,特别是脑血管狭窄供血不足等,会加剧脑组织缺血,出现脑卒中复发或加重。

 

2.png

 

2、呼吸道疾病

秋季气温降低、气候干燥,容易导致外邪从口鼻而入,侵袭肺脏,引发感冒、鼻炎、肺炎、支气管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。

 

 3.jpg

 

3、消化道疾病

秋凉的刺激会使胃溃疡、慢性胃炎等胃病复发。气候转凉,人的食欲旺盛,胃肠负担加重,也容易出现便秘、腹泻、痔疮等消化道疾病。

 

4、骨关节疾病

初秋季节,“老寒腿”、膝关节炎、腰背痛、风湿病等疾病进入高发期。膝关节的周围软组织少,肌肉相对较少,对外界的温度变化更加敏感,长时间的寒冷刺激会导致膝关节血管痉挛,容易诱发膝关节疼痛。

 

牢记这5点 ,健康风险少

 

1、不要太早晨练

出伏后的初秋时节,温差逐渐加大。有些人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,此时人容易受寒冷的刺激,让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,从而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。

 

 4.png

 

2、不要喝水太少

出伏后,出现高温天气的次数依旧不少,身体水分大量蒸发,不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浓度增加。普通人每天喝水2000-2500毫升,晚上睡觉前和早晨起床后应喝一杯水,半夜醒来也可适量补点水,可降低血液黏稠度,预防血栓形成。

 

3、不要过度贪凉

出伏后,早晚比较凉快,应注意保暖,及时增添衣服,早晚穿衣护好脖子、后背、脚部。因为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,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,引发危险。

 

 5.png

 

4、不要睡得太晚

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,也就是常说的“秋乏”。为了缓解秋乏,需要睡得早一点,一般晚上十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。早睡早起,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,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。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,引发心血管疾病。

 

 6.jpg

 

5、不要乱进补

秋季进补要以滋阴润燥、养胃健脾的食物为主,注意荤素搭配,营养全面,切忌暴饮暴食。可以多摄入蔬果、适当食用豆类(特别是纳豆)、鱼类等,保护心脑血管健康。

 


版权所有 @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    蜀ICP备2021013685号-1